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場強勢反彈,共錄得42宗新股上市,據市場統計,募資總額高達1,071億港元,同比大幅增長逾700%,重新奪回全球IPO市場首位。其中,以A+H股企業為主的上市活動尤為活躍,7宗A+H上市占整體募資額72%,創下歷史新高。
目前已有逾200家公司申請在香港上市,行業分布多元,既有傳統領域如制造、零售、消費服務,也不乏新興板塊如生物科技、醫療健康、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及電信等。計劃來港上市的A+H股企業包括牧原股份、三一重工、三只松鼠、紫光和與華為合作推出「問界」電動車的賽力斯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A股龍頭、中概股以及海外企業也加入赴港融資的行列,顯示香港資本市場對各類企業的吸引力日益增強,成為全球企業拓展融資渠道的重要平臺。隨著更多大型A股企業排隊來港上市,預示下半年IPO動能將持續強勁。這股由內地企業主導的上市熱潮,正在為香港寫字樓市場注入新動力。
01 帶動香港甲級寫字樓需求
核心地區更穩固
對內地企業而言,香港不僅是國際融資平臺,更是通往全球市場的戰略據點。萊坊團隊觀察到,越來越多籌備上市的企業在資本運作前后,傾向于進駐形象突出、配套完善的高端寫字樓,設立投資者關系、法務合規、財務披露及國際業務拓展等部門,以提升品牌形象、滿足投資人及合作方的期待。
與此同時,來自TMT(科技、媒體與通信)行業的企業及擬上市公司也持續釋放出穩健的租賃需求,對辦公空間的地段、設施及品牌形象提出更高要求。圍繞IPO展開服務的相關機構亦在同步擴張,包括對沖基金、為內地企業提供境外上市法律支持的律師事務所及投行等,正加快布局核心商圈。
這類需求集中于中環、金鐘、灣仔等傳統核心商業區,聚集了大量擬上市企業、投資銀行、基金、律所和會計師事務所,形成了一個高度集中的IPO生態圈,便于與客戶、合作伙伴進行面對面溝通,這一趨勢進一步鞏固了甲級寫字樓的市場地位,不僅能提升自身的專業及品牌形象,也能增強客戶的信任感。例如,小紅書雖尚未上市,但其國際業務爆紅后,已于2025年初承租銅鑼灣時代廣場約7,000平方英尺的寫字樓面積,與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企業同棟,形成內地科網企業聚集的核心社群。
除了在香港中環設立辦公室之外,相關的專業服務機構也開始考慮在華南地區布局,尤其是深圳、廣州等城市,營商成本相對香港核心區更低,無論是租金、人力資源還是日常運營開支,都具有明顯優勢。對于一些希望控制成本、但又需要貼近客戶的專業機構來說,華南提供了一個具有理想性價比的選項,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更多機構已將華南視為戰略性補充。然而,位于非核心區的寫字樓市場在香港及內地仍將面臨租金壓力。
02 九龍區崛起
新經濟企業的新選擇
雖然核心區仍是企業首選,但萊坊觀察到,越來越多頭部企業也積極考慮將九龍區作為業務拓展的據點。九龍東經過十多年轉型,已發展成為“第二個CBD”,擁有大量甲級寫字樓,例如如ICC、海濱匯、One Bay East等,提供現代化設施與大面積樓層,尤為適合科技、制造、物流等行業。
此外,九龍區交通便利,鄰近高鐵站與口岸,為內地企業提供便利的跨境通勤選擇。 備受矚目的高鐵西九龍站上蓋的大型綜合發展項目International Gateway Centre(IGC),位置直通內地高鐵網絡,從深圳、廣州甚至更遠的內地城市出發,僅需數小時即可直達IGC。隨著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加深,越來越多企業尋求在香港設立區域總部或拓展國際業務,大大提升商務效率。IGC目前已吸引了國際金融巨頭瑞銀集團(UBS)將其中一座大樓定為其亞太區總部,彰顯其戰略價值。
03 “雙據點策略”興起
企業空間部署更靈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最大規模IPO之一的寧德時代,除在中環云咸街設立辦事處外,也在香港科學園設立超8,000平方英尺的研發中心,成為其全球第六大研發據點。這反映出企業正在采取“雙據點策略”:在核心區設立總部以維持品牌形象,同時在成本效益更高的地區設立研發或運營中心,以實現資源配置的平衡。
04 展望未來
資本驅動下的空間創新
隨著內地企業赴港上市趨勢持續升溫,特別是高科技企業巨頭,香港寫字樓市場正迎來由資本驅動、產業轉型與空間創新共同推動的新一輪增長周期。
萊坊預期,核心商業區的甲級寫字樓租賃活動將逐步回穩,并出現租賃量回升的跡象,反映出市場信心回升與高端需求穩健增長。 香港作為“中國+國際”雙向平臺的角色日益鞏固,辦公樓市場的多元發展值得期待。
來 源: 萊坊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