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超過200座中國城市進行了深度調研后,仲量聯行于近日重磅發布《應勢開新,重塑格局:2021中國辦公樓市場白皮書》。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研究部總監黃志輝表示:“中國各城市辦公樓市場發展差異巨大,頭部城市已躋身全球領先行列,而‘長尾’區間則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我們希望通過對相關動向、特征和趨勢的全景描繪,讓政府機構、企業及投資者能更清楚了解中國辦公樓市場蘊含的巨大潛能和面臨的風險挑戰,讓仲量聯行的獨到見解為業界提供有效的決策參考。”
在白皮書中,仲量聯行創新性地發布了城市辦公租賃成本指數和需求潛力指數。下面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辦公租賃成本指數:京滬領跑全國
受經濟、社會、人口等宏觀因素影響,按照體量和租金水平,中國各城市的辦公樓發展可分為起步期、建設期、發展期、成熟期。目前僅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處于成熟期,而70%的中國內地城市仍處于起步期。仲量聯行整合各城市優質辦公樓市場的租金、體量、出租率、第三產業增加值等數據指標,首創編制了中國城市辦公租賃成本指數,計算各城市每年實際產生的辦公場所租賃成本占相關經濟指標增量的比重,為各城市辦公樓市場的租賃活躍度和租金承付水平提供參考借鑒。
以處于發展和成熟期前十名的城市為例(如下圖),租賃成本指數越大,其租金承付能力就越高,市場發展動力就越強,體現著中國樓宇經濟發展的最高水平,聚集著大量的頭部企業,如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
需求潛力指數:市場需求明顯向頭部城市聚集
白皮書指出,中國內地GDP排名前30城市第三產業增加值每增長一億元人民幣,將推動優質辦公樓市場需求增加547平方米。仲量聯行通過整合第三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占經濟總量比重、勞動年齡人口、不同行業人均辦公面積等數據,構建出中國城市辦公樓潛在需求模型,從而計算出不同城市理論上的辦公樓需求面積上限,發布了中國辦公樓需求潛力指數排名。
其中,北京和上海甲乙級辦公樓的潛在需求均在4,000萬平方米左右,廣州和深圳則在2,000萬平方米上下,成都、南京和杭州等城市需求上限也超過了700萬平方米,經濟總量排名前10城市的潛在需求總量則超過其他200多座城市的需求潛力總和,體現出中國辦公樓市場需求向頭部城市聚集的特征。
仲量聯行華東區董事總經理暨中國區商業地產部負責人張靜表示:“作為承載、傳遞和催化經濟增長的平臺,辦公樓市場也遵循著社會經濟轉型的規律,迸發出新特點,展現出新趨勢。隨著中國企業在‘下沉市場’擴張速度的加快,這些規模相對有限的城市聚合在一起,卻能催生出巨大的需求體量,構成未來的增長極,拓寬中國辦公樓市場的發展路徑。借助這份新鮮出爐的白皮書以及首個覆蓋200多個中國城市的辦公樓市場信息數據產品——‘JLL睿見數據’,我們希望通過不斷豐富的數據洞察和不斷擴大的業務覆蓋,攜手行業各方共同促進商業地產行業的發展和變革。”
來源:仲量聯行
編輯:wan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