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城市提升如何進行?這是人們很關心的話題之一。
2021年重慶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時,提出要推進中心城區“瘦身健體”,開展主城都市區“城市體檢”……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補齊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綜合承載力,是打造現代化國際都市的重要工作。
為何要對城市進行“體檢”,又該如何“瘦身健體”,城市更新行動最終路向何方?
就此,兩江觀察對話重慶社會科學院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彭勁松。
兩江觀察:在城市更新行動中,怎么理解“瘦身健體”和“城市體檢”?
彭勁松:城市要更新就必須進行體檢,如同人治病需要先進行檢查一個道理。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通過對城市各項功能的檢查,找出短板,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修復更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啟動30個城市老舊功能片區更新改造,實施832個老舊小區和2萬戶棚戶區改造,坡坎崖治理等等就是“體檢”后“治病”的行動。
“瘦身健體”指的是城市成長和城市功能的發揮過程,對各類資源要素進行系統動態整合和配置的“吐故納新”過程,只有這樣城市才能不斷成長。
“瘦身”不是說城市要縮小規模,而是不能什么都吃,成為虛胖,那是一種病態,是大城市病。瘦身是手段、路徑,強體是目標、任務,城市發展不能一味貪大求全、規劃混亂。
“健體”就是增強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完善重要節點城市專業化服務功能,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現代化都市區。在城市動態變化發展過程中,城市資源配置組合與城市不斷提升的發展定位要求,在時間和空間維度并不完全能夠步調一致,形成完美匹配適應關系,必須要依據城市發展階段、發展定位和使命,對城市運行機制和資源組合進行調整適應。
兩江觀察:進入新發展階段,重慶提出要“開展主城都市區‘城市體檢’”、“推進中心城區‘瘦身健體’”,具有怎樣的意義?
彭勁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開展主城都市區“城市體檢”、推進中心城區“瘦身健體”,這是立足于我國面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深入貫徹國家系列戰略部署,在重慶落地落實落細,結合重慶發展階段性區情所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推動城市更好地朝著高質量、高階化方向發展,具有深遠戰略意義。
一是重慶城市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從全域看,2019年,重慶市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6.7%;從“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格局看,2019年,重慶主城都市區常住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經濟總量占到了全市的77%,其中,中心城區城市化率超過90%,常住人口接近1000萬。重慶主城都市區的城市化已經由單純的量的擴張進入到量質并舉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中心城區,已經成為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戰略引擎。
重慶直轄20余年來城市建設發生巨大變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張,中心城區人口和城市功能由原來主要在中梁山和銅鑼山之間槽谷布局,分別向東西部兩個新的城市槽谷方向快速擴張;城市能級不斷提升,由一個以制造業為主的單一功能性城市發展成為在西部和長江上游都有較大影響力的中心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國際門戶樞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等功能不斷顯現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一大批傳統中低端城市功能占據了重慶核心區位和要津地帶,妨礙了城市高端功能的進一步拓展和綜合競爭力的生成,需要適時對重慶城市空間秩序進行梳理和重構。
二是踐行系列國家戰略布局的必由之路。重慶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國家級中心城市,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隨著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等系列戰略的部署實施,重慶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相對于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論是從經濟總量、人均產出和城市化發展水平來說,均有較大差距。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時就明確指出,“要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系,著力提升重慶主城和成都的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中央十分強調重慶和成都“雙核”對雙城經濟圈的引領帶動作用。
于重慶而言,就是必須繼續提升中心城區對城市關鍵資源要素的集聚吸附能力,提升中心城區的承載能力和承載質量,擴大對外輻射和服務能力,才能更好發揮帶動環重慶都市圈周邊區域的作用,更好地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三是實現城市讓生活美好的本質要求。重慶大山大水、大開大闔,目前正在加快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城市。一方面,重慶這種立體型、組團化的城市形態獨具特色魅力,吸引了全球城市矩陣的聚光;另一方面,這種獨特的地形地貌結構,也更容易在發展過程中沉淀一些問題癥結。在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重慶必須主動回應和解決這些問題,讓重慶這座城市變得更加宜居宜業宜游,讓人得到全面發展,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兩江觀察: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應該怎樣做好“體檢”和“瘦身健體”?
彭勁松:“十四五”開局,是推進重慶城市能級品質提升和建設現代化國際都市的關鍵之期。推進城市更新,開展主城都市區“體檢”、推進中心城區“瘦身健體”,是提升重慶城市能級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路徑。有如下建議:
一是做好“存量文章”,以推進“大城細管、大城眾管、大城智管”為切入點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加強城市環境管理和品質提升,不斷完善滿足超大山地城市運行需求的城市部件和城市家具,推進城市環境品質和秩序顯著優化。進一步提升城市人性化管理,推進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推進城市微整治、社區綠色更新,夯實城市核心功能建設的微觀基礎。進一步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全面感知、趨勢智能預判、資源統籌調度能力,使智慧城管成為提升重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二是做好“增量文章”,大力加強中心城區核心關鍵功能的培育和生成。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認真系統謀劃重慶中心城區的核心功能布局,補足短板、做優長板。以兩江四岸、西部(重慶)科學城等城市重點功能培育區建設為重點,加強創新策源、國際消費、對外交往等功能及相應設施的布局,提升國際高端資源要素配置功能,盡快成為引領城市發展的新的動力源。重慶打造六張城市新名片就是城市更新的有力舉措。
三是做好“聯合文章”,從整體和全局考慮重慶主城都市區的核心功能布局和空間秩序優化。報告提出疏解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專業市場、物流基地等功能與設施,優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既可以解決中心城區人口過密、功能過載,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也有利于其他城區承接相應產業。而重慶制定的“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實施意見,促進各片區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則為“瘦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在推進中心城區中低端功能調整退出的同時,將主城新區的城市功能充實與承接有機結合,強化外圍城市在功能對中心城區的有機鏈接和有力支撐,推進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以提升功能價值一體化為導向的構鏈、補鏈和延鏈工程,在更廣域空間形成重慶現代化都市圈完整的、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功能布局體系,是對癥下藥解決大城市病的有效對策,是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產業業態,大力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舉措。
最后強調一點,城市更新是有機的,動態的,也是長期的過程,城市更新不僅是對建筑、基礎設施等硬件設施進行改造,更要涉及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功能業態、市民感受心理等各種軟環境進行更新。“體檢”要定期進行,“瘦身健體”也要常抓不懈,才會真正取得實效。
來 源:兩江觀察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