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訊網訊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更給中國的經濟和企業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和挑戰,但同時也蘊含著新的商業機遇。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產業地產及上下游企業同樣損失嚴重,經營受阻業績停滯。
疫情之下,對產業地產行業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和沖擊?產業地產企業從業者應該怎樣應對和反思?對產業地產市場有何預測和展望?
日前,房訊網、全聯房地產商會寫字樓分會聯合發起新園區50人專題采訪行動,邀請50位行業專家、經濟學者、研究機構、商會領導和代理機構展開專題采訪,圍繞疫情應對、營銷創新、預測展望等為產業地產行業平穩發展提供真知灼見。
3月2日,針對疫情對產業地產,包括產業園、城市片區開發運營的行業影響、政策建議、企業機遇等問題,房訊網采訪了中智科博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黃永剛。
中智科博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黃永剛
房訊網:疫情過程中,對產業園區行業、企業影響和沖擊?
黃永剛:工業經濟看廠房、服務經濟看樓宇。疫情對于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都市樓宇經濟來說,即便沒有此次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樓宇經濟也面臨著巨大挑戰。由于目前疫情發案還未全部歸零,疫情對廣大職工仍有恐懼心理。短期內圍繞樓宇經濟相關生態圈的餐飲、住宿、零售、物業管理、樓與租賃等剛性樓宇場地需求的行業影響較大。
企業方面,由于在正式復工之前,大量企業員工轉為居家辦公,企業服務端的運營并未停擺;隨著近日全國疫情總體呈積極向好趨勢,在口罩、體溫槍、消毒產品等醫療用品緊缺壓力有所緩解的情況下,除湖北疫情嚴重地區,其他省市復工復產工作陸續開展。
從開發投資企業來看,預計部分開發商會考慮采取觀望的態度,暫緩現有寫字樓項目的開發,短期看影響不大。中長期來看,此次疫情對樓宇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
房訊網:疫情過程中,產業園區行業從業者的應對和反思?
黃永剛:從全國產業園區應對疫情的成功經驗來看:
1、以管委會為核心,建立精細化的疫情應對體系
根據中智科博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服務的兩百家產業園區調研結果來看,大部分園區在第一時間成立防控指揮部,并下設覆蓋各領域、各部門的工作小組。即園區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應急防疫專業小組、醫療救治、交通管控、社會防控、新聞宣傳輿情監控、物質保障保供、市場監管、企業服務、教育防控、建筑工地防控等工作組,自上而下織起了一張嚴密的疫情防控網絡。
2、"園區事,線上辦":"不見面"審批平臺、產業招商、招投標火爆
在應對園區疫情上,行政審批由"線下"轉為"線上",網絡平臺優勢被再次放大。多家園區利用在線服務平臺緊急推出"不見面"審批事項,助力疫情防控。2月3日,成都高新區、北京經開區、青島高新區等園區緊急推出多項"不見面"審批事項。2月14日綿陽中國科技城推出首個不見面產業招商推介會,中智科博研究院與黔西南州投促局啟動應急產業不見面交流會,盛世智園與貴廣集團、啟迪數字集團舉行線上項目交流等等不見面工作推動,取得良好的效果。成都高新區在其行政審批系統24項行政審批事項100%"網上辦"的基礎上,推出擴大承諾制審批范圍,變"證前"審查為"證后"核查,變"見面"評審為"不見面"評審,取消繳費自行核查,應急搶險項目實行"先實施后補費"五大改革便民舉措。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確實給我們帶來了極大挑戰,針對未來可能再次出現的"黑天鵝"事件。對于園區開發運營商:一是保持企業競爭力、提升風險防控能力。二產業園區必須要"未雨綢繆",構建中長期的戰略研究和預警機制、制定系統性的應對策略。首先,需要編制一個更具前瞻性、高水準的"十四五"應急管理規劃;以規劃為引領,落實應急應戰的裝備物質儲備,定期演練應急救災。確保應急之時可快速建立一個應急的組織;設定集中指揮控制中心,組織、訓練應急團隊以及儲備裝備。
房訊網:疫情過程中,對產業園區市場趨勢的預測和展望?
黃永剛:第一,智慧園區、高水平物業管理方將不斷凸顯價值,樓宇智慧服務等將愈發引起市場青睞。
疫情期間,通過搭配智慧平臺展現出的智能體溫檢測、空氣實時監控、人員智能定位等可視化無接觸服務備受矚目,智慧服務對樓宇的價值影響已然顯現。疫情期間更加凸顯高水平物業管理企業方,此次均豪物業、中海物業等這些企業讓我們欽佩。在本次疫情中體現出的專業度、敬業度以及高效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為市場帶來了啟示,或帶來了行業升級風口。
第二,后疫情時期,將加速樓宇經濟升級,催生專業化品牌樓宇誕生。
按照一樓宇一園區"、"一園區一特色。更加注重特色產業人才圈的人文關懷,形成產業合力;更加注重發揮每幢樓宇自身優勢和功能定位,搭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集聚創新創業團隊,全面提速助推經濟發展形成若干增長極。專業化樓宇創造的良好的創新環境、產業生態環境必將是特色樓宇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第三,疫情之后加快推動實樓宇經濟高質量發展
著力提升新建樓宇的品質、提升樓宇服務能力尤其應急管理能力。做好城市樓宇經濟區域整體規劃,除寫字樓建設外,要配套規劃建設餐飲商業、高品質商務酒店、公共交通設施、公共應急物質裝備等。制定商務樓宇物業服務標準促進樓宇物業服務規范化、優質化。
來源:房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