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口、商業、建筑各要素的高度聚集區域,人口規模的增加在提升城市活力的同時,也對可持續的人居環境和產業發展構成了挑戰。“今天,我想說一個詞,Adapting。”昨天上午,在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專題論壇——國際城市與建設產業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解析了它的三層含義,“適應、應對、主動。在沖擊到來之前,必須要積極作為,提高城市的韌性。”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截至2020年11月,我國擁有超大城市7座、特大城市14座。二十年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保持高速增長,從2000年的36.09%發展至2020年的63.89%。“從全球范圍來看,城市僅占陸地面積的3%,創造出70%的GDP。同時,也制造了70%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垃圾。”聯合國人居署中國辦公室主任張振山指出。
可持續發展成功與否在乎城市。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則是當今公認的產業變革與城市未來方向。“對中國長期低碳發展路徑的研究表明,減緩氣候變化的對策和途徑主要包括:節能和提高能效、能源結構低碳化、終端用能方式全面改革、革命性先進技術突破等。”英國奧維納工程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可持續發展總工程師黃維杰表示。
首都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新型智庫首席專家王鐵宏認為,裝配式建筑將是未來建筑行業要把握的重點。“今后十年,裝配式建筑在所有新建建筑中所占比重要達到30%。”
這是多重因素倒逼出來的必然方向。當前,很多新生代農民工不愿從事傳統建筑行業,出現了用工緊張。傳統的施工工藝采取作坊式生產,不僅浪費材料,生產消耗大,也會造成環境污染。“目前,上海引領了全國城市裝配化發展方向,通過倒逼機制、獎勵機制、推廣機制來推進落實。用九個字形容就是‘真明白、真想干、真會干’。”
“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有很大的文章可做。”與會專家認為,產業數字化已經是當前的必答題,在建筑行業,BIM(建筑信息模型)應用是關鍵。由于圖形引擎等核心技術幾乎被外國公司壟斷,這一“卡脖子”難題亟須破解。平臺數據的安全問題,以及建筑各個環節的貫通也值得關注。“在此基礎上,看誰能做好搶答題,也就是數字產業化,適時解決BIM+問題,包括+CIM、+供應鏈、+數字孿生、+AI智慧建造、+區塊鏈的未來應用問題。”
“碳達峰不是一條兩點之間的簡單直線,而是精準的曲線選擇,這是中國特色、地方特點、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如何選擇一條綠色的、智慧的、創新的發展路徑,是交給各個城市、考驗城市文明高度的考題。”吳志強說。
來 源: 解放日報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