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的發展,土地資源日益緊缺,“攤大餅式”的土地開發模式難以為繼,從土地開發的增量發展轉向城市中心重構的存量挖潛成為必然。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先行者,深圳經濟特區在解決“舊村鎮、舊廠房、舊村莊”等土地資源問題時,率先提出了城市更新概念,并在探索實踐中形成了獨有的“深圳模式”。佛山作為工業大市,土地開發強度總體已接近40%,城市更新成為佛山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急需借鑒更多成功經驗打造城市更新的佛山路徑。深圳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對象。
羅湖區湖貝村是深圳城市更新的一個典型。湖貝村地處東門商業旺區中心地帶,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深圳老村,村里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祠堂、水井、民居等,但也存在布局較為復雜、村內小道狹窄、電線亂拉亂接、破舊民房較多等問題。深圳市在對湖貝村實施更新改造中,堅持多重原則,創新城市空間,打造新興業態,開辟新的城市更新路徑,使湖貝村城市改造項目往健康、多樣、有歷史厚度的方向發展,獲得“深圳客廳”的美譽。
這樣的城市更新成功案例在深圳有很多。城市更新的“深圳模式”因何而來?主要得益于幾點:一是法律護航,政策保障。作為有特區立法權的城市,深圳出臺了《深圳市城市更新辦法》 和產業用地“1+6”等文件,拉開了城市更新的大幕,在土地政策上采取大膽創新,對大量歷史遺留地進行處置,這些土地政策為深圳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政策性保障。二是完善體系,以人為本。深圳有一套完善的城市更新政策機制,已形成以《深圳市城市更新辦法》《深圳市城市更新辦法實施細則》《深圳市城市更新條例》 為核心的主干政策;同時,深圳市政府積極聽取多方意見,問計問策,充分了解居民的改造心愿,讓城市更新有據可依,更人性化。三是政企合作,低投高報。城市更新涉及政府、房企、居民等多方多層次的利益關系,但深圳擁有較為健全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擁有像萬科、華潤等有實力有經驗的開發商,深圳市政府通過與相關企業合作注入較低的財政資金,實行市場運作的城市更新模式,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當前,佛山已全面進入城市更新時期。推進“三舊”改造十幾年來,在盤活存量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佛山城市更新工作也面臨城市建設規模擴大和存量空間質量不高的雙重挑戰,需要全方位探索城市更新的佛山路徑。
一要完善政策績效評估機制,促進審核制度高質量落實。佛山市城市更新政策已頒布較多,已逐步建立起屬于自身的城市更新政策體系。但在政策的落實上,與深圳相比還有一定距離。佛山應以城市更新帶動相關產業與經濟轉型,組成相關領導小組促進審核制度落實,著眼于提升城市更新區域人民的生活品質,為佛山推動城市更新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打下堅實基礎,實現佛山城市更新新風貌。
二要加大項目資源投入,激發市場活力提升。佛山市2019年實施的城市更新項目有155個,深圳市2020年列入更新項目867個,在數量上存在較大差距。佛山應加大對城市更新項目的資源投入,多層次引入企業參與城市更新,以專業性服務機構進行資金管理,建設全鏈條、全周期的精細化開發運營,激發佛山城市更新市場化運作活力,讓山水、街景、村景與城市經濟發展更加協調,體現城市更新的底蘊。
三要公眾參與方案設計,化解多元糾紛。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佛山城市更新相關糾紛案件已超過40個。佛山對于城市更新項目方案的設計不僅需要在嚴格的政策規范下進行,還需要溫暖人心的工作方式和服務內容,了解城市更新區域居民的需求,打造多元復合、新興業態集聚的中心區,實現從產生糾紛到配合安排再到主動響應的轉變,讓佛山城市更新形成政、企、人更和諧相處的局面。
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城市更新的高質量規劃,城市更新的高質量規劃離不開政府機制的高質量運行。在國內城市更新如火如荼推進的情況下,佛山必須推動城市更新高質量規劃,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同時,在更高起點、更深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佛山經濟體制改革,攜手城市更新各市場主體,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機遇,以高質量城市更新助力佛山高質量發展。
來 源: 佛山日報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