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大部分房企已布局城市更新業務,但基于入局時間、資金投入和運營經驗等因素的影響,涉及的規模有所差距。日前克而瑞用房企通過城市更新業務獲取、但未轉化成土地儲備的那部分建面,即“城市更新潛在建筑總建面”來衡量企業參與城市更新的程度,可以把房企分為三個梯隊。
根據企業披露和搜集到的公開信息,可以發現房企通過城市更新渠道獲取的建面跨度十分大,規模小的只參與了1個項目,建面不到10萬方,但規模大的涉及100多個項目,總建面可達1億平方米,釋放后貨值達數千億。整體來看,一是由于越來越多的房企進入城市更新賽道,二是由于每家房企在不斷獲取城市更新項目且這部分土儲轉化緩慢,行業整體規模持續擴大。
佳兆業、富力、恒大城市更新規模遙遙領先。第一梯隊包括佳兆業、恒大、富力、融創、時代這5家房企,他們或資本雄厚,或經驗豐富,獲取項目的能力強。2020年上半年新簽約項目未來可釋放建面達百萬級別,城市更新板塊潛在總建面均大于5000萬平。第二梯隊房企城市更新建筑面積段為1000-5000萬平,既有碧桂園、保利、中海這樣的全國性規模房企,也有龍光、奧園、合景泰富這樣的粵系房企憑借地緣優勢高歌猛進。第三梯隊參與城市更新部分的建筑面積小于1000萬平,其中大于百萬規模的有十來家,絕大多數房企只涉及了零星一兩個項目。他們暫時可能沒有把城市更新作為主要業務發展,但仍把這作為一種有效的拿地手段。
來 源:信息時報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