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渝經濟區、成渝城市群再到如今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渝地區十年的“進化史”折射出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蓬勃活力與潛力。未來,雙城經濟圈在給各行各業帶來深刻變革的同時,也將釋放出巨大的“時代紅利”。
正如執掌綠地西南十年的孫志文所言:“每一家企業只有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大潮,把握了產業的發展脈搏,真正融入一座城市,做到與城市‘共生’,才能持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自2004年進入西南地區后,綠地西南已在這里深耕細作16年,共開發建設項目超50個,總投資金額逾2000億元。在孫志文的“掌舵”之下,綠地西南的“棋局”越下越大。作為一名逐浪者,他深諳順時代浪潮而為之的道理。
逐浪者:順潮流而動
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城鎮化區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位優勢明顯,不僅是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要平臺,也是推進“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
普遍認為,成渝若能真正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無疑將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從而與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一同,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這一過程中,必然釋放出巨大的“時代紅利”。
事實上,早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一戰略提出之前,綠地西南就開始在沿線城市布局。2012年,綠地西南就開始進駐成都東部新區,著手打造地標性建筑468項目。2017~2018年兩年間,綠地西南在深度參與成都、重慶核心城市建設的基礎之上,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相繼拓展了德陽、宜賓、遂寧、達州等高能級核心城市。
在孫志文看來:“成渝城市群,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動力(310328)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群。這里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機遇。”
無疑,在成渝城市群的提前布局為綠地西南贏得了發展的先機。5月6日,成渝“相向發展”邁出重要一步——成都東部新區正式掛牌成立,一座“未來之城”開始形成。以成都綠地中心為例,作為綠地西南在成都打造的城市標桿項目,集甲級寫字樓、國際會議中心、品牌商業、星級酒店、文化娛樂街區、創意產業園區、國際品質住宅于一體,早早占據了成都東進“橋頭堡”的戰略位置。
成都綠地中心主塔樓——蜀峰468,從建設之初就有著“超級工程”的美譽,寄托了這座城市不斷超越的精神。成都綠地中心的裙樓——181米的錦峰大廈已于2018年7月正式運營,并被中國紡織聯合會授予“國家(西部)時尚創意基地”稱號。未來隨著東部新城的興起,綠地中心將成為成都新的城市名片,集聚起優質發展要素,推動東部新區高質量發展。
在重慶地區,綠地西南先后在萬州、涪陵布局城際空間站。“綠地城際空間站”被稱為是高鐵時代的全功能微型城市體,在打造雙城經濟圈的過程中,它將憑借高鐵經濟強大的帶動能力,聚集起人流、商流、物流,推動區域經濟融合發展。
孫志文表示:“成渝城市群是典型的雙核城市群,成都、重慶兩座城市發揮著核心作用。”綠地西南在成渝兩地的布局是大勢所趨,也是市場所需。
“未來,我們必然將加快并加大在成渝雙城經濟圈核心首位城市的投資,并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城市拓展工作中,積極導入綠地集團優勢產業資源,推進產城融合項目快速落地,為雙城經濟圈建設作出應有貢獻。”孫志文的眼神中充滿了自信。
城市運營者:與城市共生
大型房企走到今天,依靠的不再是傳統的建造優勢,而是產業賦能的優勢。如何深度參與一座城市的區域發展,真正實現與城市的“共生”,已然成為許多企業在“大浪淘沙”過程中的制勝之道。
“對于一座城市、一個區域而言,產業就是最好的IP。”孫志文直言,城市沒有產業支撐,即便再漂亮,也只是“空城”;產業沒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轉”。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及城市產業集群的完善,產城融合已經是大勢所趨,是城市未來發展的新格局。近年來,從城際空間站、跨貿產城、文創中心、教育產業園、科技城,綠地在西南的“棋局”越下越大,與城市的發展一脈相承,不斷完善城市產業布局的同時助推城市提升發展能級。
除了雙城經濟圈的核心城市成都、重慶外,綠地西南依托多元產業發展的優勢,深入四川德陽、宜賓、遂寧,重慶涪陵、萬州等地打造出多個符合當地產業特色的項目。
孫志文表示:“作為城市綜合開發運營商,綠地在雙城經濟圈的重點城市打造了大批標桿項目,成為地方新舊動能轉換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例如在打造德陽綠地·智慧公園城項目過程中,綠地西南成功地為德陽引入了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進一步提升了德陽天府生態智谷片區的教育配套,促進當地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在打造綠地·遂寧1958文創產業項目過程中,綠地西南通過聚合國家級紡織遺址公園、遂寧文化老街、文化創客基地等優質資源,在保存城市文化記憶的同時,為遂寧的城市有機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做到了與城市發展的和諧“共生”。
在孫志文看來:“建造高樓大廈并不難,難的是如何真正地把握一座城市的產業脈絡,如何在最大程度保存城市記憶,保護當地特色的前提下,引入產業資源,促進城市的有機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最早開展多元化的房企之一,目前綠地已經形成了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科創、康養等產業并舉發展的多元經營格局。未來將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產城融合注入持續的動力。
不忘初心者:扎根區域 回饋社會
在積極布局西南、大力促進區域產業發展的同時,綠地西南始終沒有忘記投身公益,履行社會責任的初心。
在談到綠地西南的公益理念時,孫志文表示,綠地西南始終堅持做“有溫度”的行業標桿,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盡己所能在慈善、公益、扶貧等領域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扶貧領域,綠地西南扎根地方,2018年與遵義簽署產業扶貧戰略合作協議,投資數十億元建設特色小鎮,圍繞“康養為核、旅游為魂、農業為根”的原則建設綠地官倉康養旅游小鎮,改善區域鄉村風貌,促進當地就業與創收。
除此之外,綠地西南還胸懷家國情懷,無論是抗震救災還是抗擊疫情都能看到綠地西南的身影。在2019年“6·19”宜賓長寧地震后,綠地立即向宜賓捐贈賑災款項500萬元。孫志文表示:“此次疫情期間,我們就迅速地調度國內外資源,助力抗疫,向成都、貴陽、綿陽、德陽、南充、都江堰、萬州等多地醫療衛生系統捐贈總價值逾150萬元的醫用防疫物資。”
在公益領域,綠地西南長期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和夢想,先后開展了“愛的快樂行”和“綠地心計劃公益夏令營”等一系列公益活動,對口幫扶川、渝、黔近萬名學生。
誠然,一家企業只有與時代共振、積極融入城市的未來發展,才能不斷發展壯大。不過一家企業只有扎根區域,擁有一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初心”,充分地履行社會責任,回饋社會,才能與一座城市,一片區域建立起更加有機和深刻的聯系,從而獲得更為強大的生命力。
無論是逐浪者,城市運營者,還是不忘初心者都體現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時代背景之下,綠地西南的使命與擔當。“‘成’風而來,‘渝’時俱進”也將成為綠地西南未來發展的一抹亮眼的底色。
來 源:每日經濟新聞
編 輯:chen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