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4年3月5日-- 2024年全國兩會如期而至,世界目光投向中國。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設定為5%左右。
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區域協調發展是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加速推動三地人口、交通、產業、空間、生態、市場等各個要素方面的協同一體。與國內其他城市群建設不同,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戰略性的主動轉型,注重區域內錯位互補、非同質化發展,而非基于原有模式的深化變革。
回首過去十年,北京憑借首都和科創資源發展"四個中心",引導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外溢;天津憑借港口和產業優勢推動貿易開放、先進制造業及金融創新;河北則承接京津輻射需求,促進產業轉型、發展商貿物流。作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三地經濟總量連跨5個萬億元臺階,2023年三地經濟總量達到10.4萬億元,是2013年的1.9倍--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優異成績單。
北京、天津、河北構建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三角,三地的戰略定位差異互補,成為推動城市群功能體系調整的重要基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功能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其發展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北京的"大城市病"。
同時,北京制定了2017-2020-2030三個階段的計劃和目標,實現從疏解北京、到京津冀差距縮小、再到京津冀格局的三步走的戰略。
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成果豐碩
過去十年,京津冀三地下大力氣織密"交通網",力圖憑借快速完善的基礎設施不斷夯筑高質量發展勢頭。當前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由號稱"龍鳳呈祥"的北京"兩場"引領,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展翅欲飛",已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區域,中央企業已設立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200多家。據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從新區設立至2023年底,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570億元--雄安新區為京津冀創造了一個新的增長極,被視為區域協同發展的一個突破口。
近來,擴內需、促消費一直都是推動經濟反彈的重要抓手,在2021年7月,國務院批準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工作的五個城市中,只有北京和天津來自于同一個城市群。繼2023年之后,京津冀三地再度攜手打造京津冀消費季,力圖在居民消費信心逐步恢復,消費需求加快釋放的背景下,為消費"主引擎"增強動力。
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是京津冀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中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的"減",換來了京津冀的"增"--據統計,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1.2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748.7億元,年均增長率26.5%。"北京研發、津冀制造"的模式正在加速形成。京津冀三地在聚焦核心產業鏈、培育龍頭企業庫的同時,亦在金融等基礎配套領域加快完善,共同推動產業協同提質提速,吸引更多的高端要素資源聚集。
自1995年設立北京分公司以來,仲量聯行一直深耕華北市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更參與并為眾多標桿級項目提供高質量服務,包括北京麗澤城市航站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西單-金融街、雄安科創中心(一期)、雄安國貿中心、雄安·電建智匯城、雄安金融島等,服務范圍覆蓋戰略咨詢、物業管理、選址租賃等多方面,依托自身在商業地產領域的前瞻視野,深厚資源和專業執行力,助力三地跑出"加速度"。
仲量聯行華北區董事總經理張冀蘇表示:"十年來,京津冀三地不斷強化聯動,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形成更加緊密的協同發展新格局,推動京津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這一路來,仲量聯行見證了京津冀的發展變遷,也親身參與到了許多重大的計劃和項目。未來,我們將積極聯動各相關部門和市場參與方,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活力,書寫新篇章!
來 源:仲量聯行
編 輯:li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