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兩年的物業股,終于走向分化。
11月17日,金科服務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早盤以46.05港元高開高走,盤中最大漲幅超7%,市值一度超過300億港元,直逼頭部物管企業保利物業(06049.HK)。
與之對應的是不久前,合景悠活和第一服務先后破發,后者掛牌首日暴跌27%;而同期掛牌的世茂服務上市當日,數億神秘資金在收市前數秒積極護盤拉升,方得以平盤收市,避免破發。
“投資者不傻,市場一定會走向分化。”金科服務董事長夏紹飛預測。
估值分化,也體現了資本市場對于物管企業定價上的分歧和糾結,物業股在經歷了普漲之后,也終將走向價值的回歸——物業股的本質屬性是什么?是負責清潔安保的傳統服務行業,還是掌握巨大客戶流量的線下平臺?板塊估值應參考現金奶牛的消費股,還是依托流量的平臺科技股?
業務層面上看,以碧桂園服務、雅生活為代表的頭部物企,因其強勁的盈利能力備受市場青睞;保利物業,以及未上市的萬科物業,則試圖超越“物業”概念本身,以城市服務重塑行業價值。
物管行業雖然仍處于規模高增長階段,但主營業務對于大股東的過度依賴,增值服務中的關聯交易過多,又讓高增長的價值大打折扣。隨著物業股數量越來越多,一些盈利雖高但過度依賴母公司輸送的企業,將必然回歸理性估值體系;而能重塑中國社區和城市的服務生態的企業,也終將脫穎而出。
市場走向冷靜
近期排隊上市的物管企業,正面臨急轉直下的資本市場環境。
“自9月份以來,物業股股價明顯下挫,30家物業股的跌幅約10%,其中13家跌幅在10%以上。”易居控股研報顯示,10月份成功上市的4家物企,有3家股價破發,其中第一服務上市首日跌約27%,刷新紀錄。
龍頭物企保利物業,如今股價已較今年5月份的高點跌去近四成。物業股當下境遇,與去年跑贏大盤、疫情下仍然上漲態勢形成鮮明對比。短短幾個月,市場對物業股的態度發生逆轉。
“物業管理板塊的 IPO 高潮成為板塊調整的直接誘因。”中信證券指出,從最初的一、二級市場套利心態,到同時出現恐慌,其中固然有并購環境惡劣、產業鏈整合難突破等基本面因素,但短期直接誘因就是IPO 規模過高。
“三道紅線”之下,通過股權融資補充權益,房企可顯著改善杠桿水平,尤其是資產負債率和凈負債率。因此,開發商分拆上市的意愿集體暴漲,無論物業管理板塊是否已經運營成熟。
從根源上講,市場給予物業板塊的高估值,才是吸引房企入局的核心因素。目前,百強房企平均市盈率約10倍,而物業板塊平均市盈率達到30倍,典型如碧桂園服務,目前市盈率超50倍,總市值超千億港元。
投資機構也不甘錯過盛宴。截至目前物企IPO中,至少有16家公司引入基石投資者,高瓴資本、紅杉資本、騰訊和阿里,更是這場資本盛宴中的常客,其中高瓴資本已入股5家上市物企。
現金流穩定、收入和盈利高增長的確定性,是目前港股市場對物管股的估值邏輯。面對市場走勢,保利物業總經理吳蘭玉對第一財經表示:“股價的回歸不見得是壞事,之前估值很高,我心里特別慌,心想這股價得透支我們多少年的成長空間。”
利潤率的差異
市場的分歧,還緣于物管企業在盈利上的分化加劇。如果對比物業公司毛利率可發現,排在前列的是奧園健康、鑫苑服務、藍光嘉寶服務、正榮服務這類中小規模公司,碧桂園服務、雅生活毛利率也均位于前列;而保利物業、中海物業、萬科物業等則排在末尾。
截至上半年末,碧桂園服務在管面積為3.2億平方米,保利物業在管面積3.17億平方米,雅生活在管面積3.53億平方米,三者差距不大。但從毛利率看,保利物業為20.4%,碧桂園服務和雅生活服務分別高達37.2%、36%。
再看剛上市的世茂服務,過去三年營收分別為10.43億元、13.29億元以及24.89億元,毛利率也從27.5%提升至2019年的33.7%。不過截至10月12日,公司在管面積僅1.018億平方米。
規模相差不大的物管公司,盈利水平卻出現如此差異,甚至中小型公司毛利指標更高,其關鍵在于物企社區增值服務這一板塊。
譬如碧桂園,上半年物業管理服務、社區增值服務、非業主增值服務營收分別同比增加57.3%、96.2%、13.2%,營收占比分別為63.8%、9.6%、10.8%,增值服務對公司盈利空間拉動作用明顯。
世茂服務近年來盈利高增,一定程度上也緣于增值服務的拉動。過去三年,該公司社區增值服務營收占比上升至26%,截至2019年該業務毛利率高達47.5%,高于傳統物業管理服務及非業主增值服務。
反觀保利物業,上半年毛利率為20.4%,其中物業管理服務毛利率約17%,非業主增值服務毛利率約20.7%,社區增值服務毛利率約30.2%,社區增值服務對其盈利的拉動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物管公司的傳統物管服務收入難以調節,增值服務收入卻有一定的操作空間。如果房企將自身利潤通過關聯交易輸送給物業公司,后者的盈利及估值水平將大幅上升。
中信證券直言,關聯房企的支持并非都是不合理的利益輸送,但開發企業對物業管理公司“扶上馬、送一程”,在做法和會計處理上無統一標準,會導致部分高毛利率企業不值得高估值,因其業績包含一部分關聯方支持的因素。
當下的估值邏輯無法反映物企的品牌、服務水平。若某公司持續擴大系統研發投入,配備足夠人員,提升滿意度;另一家犧牲品質,增加單位人工在管面積,短期內后者盈利能力確實可能超過前者。
“這些都引發了市場對物管公司業績的質疑。”中信證券表示,物管公司離開開發企業真能業績高增長嗎?如果板塊業績增長是來自開發企業,那豈不是在大周期而言物管公司是沒有成長空間的?
如果投資物業公司的成長性,那中小型企業未來空間很小,在頭部企業資源和話語權趨向集中的環境下,誰能建立強大的品牌,以及專業化和差異化的增值服務能力、抵抗住科技進步的挑戰,才能脫穎而出。
來源:第一財經
編輯:wangdc